为深入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与建议,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,2025年4月15日,体育部组织召开体育课教学座谈会。体育部党总支书记孟凡静、主任王华、副主任刘永涛、教学秘书宋亮以及来自各年级和各专项课的学生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,师生围绕体育课课程设置、教学体验、设施保障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。

一、课程设置:兴趣导向与多元需求的碰撞
座谈会上,学生代表首先就课程项目设置展开讨论。有同学提出:现有篮球、足球等传统项目基础普及较好,但希望增加飞盘、攀岩等新兴项目,满足个性化兴趣。也有同学关注课程难度分层问题:部分技能课程对体能基础不同的学生缺乏梯度设计,建议根据学生水平分组教学,避免一刀切。体育部回应表示,后续将结合学生反馈调研论证,在保留传统项目的同时逐步引入新兴课程,探索“传统+新兴”的多元课程体系。

二、教学方式:互动体验与个性指导的优化
在教学方法讨论环节,学生普遍肯定了教师的课堂互动设计,认为 “游戏化教学”“小组竞赛” 等形式有效提升了课堂趣味性。但也有同学建议:希望增加针对伤病学生的替代训练方案,以及对体能薄弱学生的一对一指导。体育部回应表示,将推动教师团队优化分层教学策略,强化课堂安全保障机制。
三、设施资源:场地保障与使用效率的提升
针对运动场地问题,学生代表反馈:体育馆场地课余时间场地紧张,希望开放更多时段;户外操场在雨天或高温天气时使用受限,建议增加室内备用场地。体育部回应表示,将联合后勤部门加快场地升级,同步推进室内外场地资源的统筹调配,切实改善学生运动体验。
四、考核评价:公平透明与全面发展的平衡
在成绩评定标准讨论中,学生普遍认可“技能+体能+出勤 + 表现”的综合考核体系,同时,有同学提出:能否增加团队协作、进步幅度等过程性评价,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。体育部回应表示将牵头修订考核方案,确保评价体系更科学多元。

会议最后,体育部负责人总结指出,本次座谈会收集的意见将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,逐项梳理落实,推动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体育课程建设。希望通过师生共同努力,打造更具活力、更富成效的体育课堂,助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。